玛玛旅行网

大足石刻旅游攻略,大足石刻旅游攻略1日游

  1. 大足石刻的建造工艺?
  2. 2021年大足石刻游玩要多久?
  3. 大足石刻有多少公里?
  4. 重庆大足石刻景点的介绍你知道多少?

大足石刻的建造工艺?

大足石刻作品大部分都是依靠山体岩石而修筑。修筑的年代距今大约800多年,而那个时候的工具是非常的匮乏的。换句话说,当时的修筑只能依靠人工一点一点的开凿。中国有个成语叫愚公移山,这其实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并无史料可考。但大足石刻的修筑,就是一种现实版的移山工程。虽然不至于把整山移动,但在险峻的山体上打造出这么多艺术形象,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它比起国内三大石窟的工艺一点都不逊色,所以工艺技术是体现它价值的第一个层面。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大足石刻旅游攻略,大足石刻旅游攻略1日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足石刻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2021年大足石刻游玩要多久?

建议时长约4-5小时

大足石刻旅游攻略,大足石刻旅游攻略1日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以佛教题材为主的摩岩石刻(石窟)的总称,包括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处,在这里可欣赏到保存较好的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辉煌壮丽的一页。

大足石刻植根于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旅游攻略,大足石刻旅游攻略1日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足石刻有多少公里

大足石刻是中国著名的石雕艺术代表,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始建于唐代,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包括北山石窟、南山石窟和石室等多个部分,总长达75.8公里。其中,北山石窟是大足石刻的代表,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有70余处佛殿,540余处洞窟,超过10万平方米的石刻,其中普贤菩萨像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之一。南山石窟则以太子殿和九龙壁而闻名。这些石刻作品刻画了佛教、道教、儒教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主题,被誉为中国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有120公里;大足石刻距离重庆大约120公里,景区主要有宝顶石刻,北山石刻,圣寿寺,石刻博物馆可以选择买套票,一天内可以观赏完所有景区返回重庆。进入宝顶石刻区建议请一位讲解员,可以真正了解石雕的内容,石雕历史以及石雕技艺的巧妙之处,特别是觉悟洞里的雕像。

重庆大足石刻景点的介绍你知道多少?

谢谢邀请,重庆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大足石刻群有75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总计10万多躯,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去观赏了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至1252年,历时70余年组织开凿而成的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这是赵智凤的石像。

大足石刻时间跨度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被誉为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石窟艺术陈列馆。

宝顶大佛湾处有川东古刹圣寿寺,创建于南宋,庙宇巍峨,雕梁满目,坐落于势峻秀、环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侧南岩为万岁楼,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飞檐翘角楼阁。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第一组石刻群——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全图随着山岩地形的弯曲,巧妙地结合岩壁上的流水,刻出崎岖的山径,静美的林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刻出十个牧童放十条水牛。图中牧童或袒胸憩睡、或牧歌高奏、或并肩谈笑、或挥鞭打牛、或牵牛徐行;牛儿或卧、或息、或吃草、或饮水、或昂首舔食、或控勒不可遏制。这些逼真的造像,情景交融,风趣盎然,表现了宋代牧童生活,似史诗般的载入石刻史册。

六道轮回图,佛教认为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佛教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出现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

这是大足石刻中的华严三圣巨像,脚踏窟基,头齐岩沿,身向前倾,高达七米。

释迦涅磐圣迹图,涅槃,是所有的佛教题材都会表现的,佛的涅槃是一种重生而非消亡。宝顶石刻中最喜欢是这一组......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足石刻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见,众多国内外政要、名人为之惊叹并大加赞誉,是中外游客川渝之行的必游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amajinku.com/post/11855.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