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都喜欢的美食文案?
1.我就是一个十足的吃货,我从小都喜欢美食,所以现在我非常的喜欢钻研各种各样的美食!
2.我觉得能做美食就是自己的一种享受,从小都喜欢美食,我觉得这就是我人生当中所有的爱好!
3.美味的食物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小都喜欢美食,所以我长大以后要做一个美食家!
七十年代童年美食?
作为70后,最忘不了的童年美食,就是爸妈赶集回来买来的糖果,一角钱买9颗,回来姐弟三人一人三颗,剥开一颗放在嘴里,慢慢的品,好甜。还有就是5分钱买来的柴火核桃饼,5分钱的老冰棍,这些都是让我们忘不了的美食。
当然除了赶集买的,还有妈妈给我们做的美食,每到秋天收红薯的时候,都会把大一点的红薯放进地窖,把小的洗干净,用刀剁碎,然后在锅里放上水,把剁碎的红薯放进去煮,煮到一定的时候就把渣子打捞起啦继续煮,待水分熬制干了,就用勺子弄起来放在簸箕里,再放上提起炒好的花生或核桃米,就是一道美味的红薯糖了。
炒瓜子绝对算的上是七零年代童年经典零食之一了,当时瓜子很便宜,几分钱就可以买一大把,满满的捧在手里,鼓鼓的放在兜里,好吃也很禁吃。
那时的瓜子也不像现在这么多种口味,最多应该就是咸味,加盐简单炒制而成,但确是70后心中最为怀念儿时零食。
有哪些让你忘不掉的童年小吃?
童年的小吃,今天也还能吃得到,但是味道和感觉却不再是以前那样了,就好比小时候一块钱就能买到的快乐,现在一万都不一定买得到。童年画在手腕上的表,虽然不会转动,但是却带走了我最美丽的时光。
说到童年小吃,我脑海里依稀回荡起了小时候经常说的那些民谣“种田得吃白米饭,种地得吃好芋头,早早起来烧两个,姊姊妹妹争吼吼”。这个要用我们桂柳话来念才有味道,这里面说的就是芋头,童年我喜欢把芋头放到厨房的火堆旁边用热灰盖住芋头,烤得香香的,那味道是无法忘怀的。至于为什么说姊姊妹妹争吼吼指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争抢烤芋头了,那时还没有辣条,或者说没有钱去买零食,烤芋头、烤红薯自然就成了小朋友们争抢的对象。
另外一个就是“凉粉”,我们当地叫凉粉,实际上就是神仙豆腐,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组队去山上找神仙豆腐的叶子回来做凉粉,大人指导过一次我们就会做了。特别是在夏天,虽然没有空调冰箱,但是有井水,井水也是冬暖夏凉的,做好了凉粉放一些白砂糖,用井水来“冰镇”,那真是降温有解暑,而且还特别解馋,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它的果子也可以吃,甜甜的。现在虽然还可以做,我们那也还有,不过现在吃的感觉可比不上小时候那满满的幸福感了。
再说一个,玉米粑粑,这个玉米粑粑不知道有多少人吃过,我们以前自家种的玉米来粑粑,不过这个就只能是大人们做了,小孩子做不了。我们叫做“包谷粑”,就是用新鲜玉米打成浆,加白糖苏打,用新鲜玉米叶子包起来蒸熟,这样的玉米粑粑玉米味特别浓,而且香甜可口,小时候好不容易才让父母帮做一次呢,而且玉米要新鲜嫩的,老了就不行了,一年吃上一两次就不错了。
其实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忘不掉的童年小吃就是那些农家作物制作的食品以及山上的野味野果野菜。不过还有一个我得强调,那就是“筒筒糖”,说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你看我描述和图片就懂了。用自家的大米去给人家用机器现场加工成一根根空心圆柱状米棒,咬起来脆脆的,放久了就不好吃了,而且很甜,很香,每次有人来做,村里都会排队拿米去加工。
作为八零后的我,同年几乎没有什么零食,也许难忘的只是那份记忆与求而不得的渴望。
那就细数一下忘不掉的小吃吧!
小豆冰棍
那时候很少有冰箱,冰棍只有两种:小豆冰棍和奶油冰棍
小豆冰棍,只有冰棍顶部有密集的小豆,下部都是冰,小豆冰棍名副其实。总是不舍得把小豆一下子吃完,会一下下的***吃,直到顶部都开始融化。当时只卖五分钱,后面涨到一毛、三毛、五毛、再之后我已经渐渐的长大了,再也没有走街串巷的叫卖了,也没有那一毛钱的小豆冰棍了。再贵的哈根达斯也抵不上小豆冰棍的美味了。
还有一种叫无花果的小吃
黑白包装的经典零食“无花果”,怎么能忘记你的味道呢,甜甜的带着一丝酸。
80后、90后10大怀旧零食之一,早在十多年前,几乎每一间路边小商店都能看到其身影。
吃了很久,居然不知道它是用什么原料做的,长大后才明白原来使用胡萝卜丝做的,有没有大跌眼镜啊!
袋装刨冰
也许它的作用不是用来吃的,在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一袋刨冰,降温解暑。静静等待它的融化,把袋子的一角咬开,慢慢的吸着冰镇的水。喝完之后,透心凉。当然空袋子也不会放过,把袋子吹满气,再把刚才的口子拧起来,一脚踩下去,砰的一声爆炸声,很多女同学尖叫起来。
方便面
海鲜包里怎么就没有海鲜呢?
那时候的方便面不是为了方便,就是年代,连玉米面都还在变着花样的做。方便面在小地方也很难买的到,即使买的到也只是一袋袋的买。小时候,外公给表哥一箱箱的买回来,总会吸引很多羡慕的目光。
吃法一:干吃,先用拳头将面饼锤碎,再把调料包倒进袋子里,用力晃动,让调料尽量均匀,一下下的捏着吃
吃法二:煮着吃,清水下面,再放一个鸡蛋,那就是绝美的搭配。
曾经想到就流口水,现在已经被视作垃圾食品了。
方便面还是那个方便面。童年却已经过去了。
1 蒿子粑粑:
安徽这边的特产?反正六安这边就有,但是我很多外省的朋友都表示没听过。这个食物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很好吃,算是我对于家乡的一种记忆。
2 乡巴佬:
这个应该很多人都吃过吧。小时候就喜欢吃,但是家里大人不给,说是不卫生。但我们小孩经常偷着买,不贵,最少五毛,最贵也不过两块。
3 南德方便面:
油炸食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在我们这块很畅销,但是上了初中以后莫名其妙的就没有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厂家倒闭了。
4 果冻:
这东西算是奢侈品了。要是家长买了果冻,估计家里的小孩都得乐死。
5 辣条:
这个不多说,大家都懂。但是我们那时候一毛钱就可以买到一片或者一根,吃的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啊。
6 饮料: 健力宝 芒果汁
在汇源和可口可乐还没有畅销的年代,基本每年过年的饮品都是芒果汁或者健力宝。这两年没怎么看到了,而且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差,以前逢年过节都当做礼品送人的。
7 QQ糖:
现在还有,只是年纪大了,很少会吃了。
8 茶桃:
我们这里属于南方丘陵地带,适合种茶树。上面结了像桃子一个的果实,还有茶干,也是很不错的零食。
9冰块:
既然说到童年记忆,怎么能少的了冰块?一毛钱一袋的糖精汽水,炎热的夏天,放在冰柜里那么一冻,再拿出来的时候,冰冰凉,又解暑又便宜,一袋就能消磨一个下午。记得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喝这个啦。不过和乡巴佬一样,大人都是不给吃的。的确也很不卫生,想想我们能长大,也是抵抗力强啊。
在自己还小的时候,对于80年代的农村人来说,最美好的记忆就是街边的特色美味,现在很少有人做了,现在的这些小吃,吃起来也没有了童年的味道,那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儿时记忆吧。
爆米花
记得每当有泵爆米花的来到村头的时候,左邻右舍的邻居隔着院子就会喊有泵爆米花的了,问我家里泵不泵,听到这个好消息,小孩子都会拉着自己家的大人,自带玉米和大米放里点糖精,手工费5毛钱就可以泵上一大锅,就算家里不泵,一些小孩子也都会跑去那里围观,筹个热闹,尤其爆米花出炉时候砰的一声,其实也就是听这一生响
花生糖
纯手工制作的花生糖,也是儿童那个时候的主要零食了,在80-90年代的城里和农村,都有人上门做的,用的也是自己家带去的花生。糖可以自带也可以不带,交上几毛钱一斤的价格,就可以给加工了,具体多少钱忘记了,做这个的更少,一年也来不了村里几趟。
空心玉米棒
一个四轮子头带动苞米花机做出来的美食,可以自带食材加工也可以花钱买,玉米棒我们也叫它香酥,咬上一口嘎吱的声音,甜甜的满口的玉米香味,回忆起来还能感觉到它的味道,
地瓜干
在农村儿时最喜欢做的一种美味,每年到秋季地瓜收获的季节,家里都喜欢把自家地瓜经过晾晒制成地瓜条,稍微有一点硬,但水份不会完全晾干,口感甜甜的,很有嚼劲,地瓜干独有的香味,家中小孩都喜欢吃,满满的回忆。
大米糖
大米糖也叫炒米糕,在农村集市有卖制作好的,形状是长方形的5*10厘米大小,材料是大米花和白糖混合做成一个大方糕,然后切成一小条一小条的,吃起来非常的甜带有大米花的香气,现在超市还有卖独立包装的,
以上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回忆回忆还是挺美好的
我是北京人,说起忘不掉的童年小吃,我马上就想起了隆福寺的小吃,炸灌肠。这是用绿豆做的一种坨状物,吃的时候用刀切成薄厚不均的片,把大蒜捣碎放在有盐水的小碗里备用,再准备猪油。做这个小吃最好用饼铛,歪着放在火上,猪油热后放一些灌肠片,用铲子把它们放到有油的地方,煎到变色后就放到没有油的地方。再放一些灌肠下来。灌肠在没有油的地方控干油就可以盛出来了,一定要用盘子吃,还有就是把蒜汁浇在煎好的灌肠上面。那时候家里没什么肉,吃这个东西超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