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地人可以去蒙古放牧吗?
可以,但是很难。放牧看似简单,也不是谁都能干,也不是谁都能干好,这也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同一群羊,同一片草原,不同的人放,羊长得快慢都是很明显,没有想像的简单,无论风吹日晒,天寒地冻,都要在户外,夏天有数不清的蚊子,秋天有风,冬天有雪,体验几天你会觉得现在的生活其实还是很幸福
蒙古国人均草原面积?
蒙古国是内陆国家,位于亚洲中部,人口二百多万,总面积一百五十六万六千五百平方公里,其中牧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3%,草原面积大约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牧业人口占全国的一半,如果按全国人口平均,人均草原面积大约500亩左右,如果按畜牧业人口测算,人均草原面积大约1000亩左右。
为什么我国古代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干脆直接控制蒙古草原?
中国古代并没有民族概念,中国古代的族指的是家族,王家大族、谢家大族......更没有血缘、DNA、基因概念。
***VS胡人,华夏VS夷狄,中国VS东羌西戎南蛮北狄都是地理概念、文化概念。
***,指的是汉地之人。而汉地就是中原、中国,长江以北,长城以南这一块。在这里生活的人叫***。蒙古人,指的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人,不分什么部族什么血脉,只要在这里生活的都叫蒙古人。满洲人,指的是生活在满洲那疙瘩的人。***,生活在藏地的人。苗人,苗疆之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都是根据居住地起的名字。
在什么地方生活的人就是什么人。
所以古人的态度是华夏出夷狄则夷狄,夷狄入华夏则华夏。
华夏民族跑到夷狄地区生活,就变成了夷狄。夷狄进到华夏地区生活就变成了华夏。金朝人管自己叫***没有半点毛病。女真统治者从塞外搬到了中原汉地,在这里生活下来。他们治下的官员、军民绝大部分还是汉地原住人口,按照当时的观点,他们肯定是***。
就算以前是***,但后来从汉地搬走了,那就不再是***。
问题说的问什么不直接控制蒙古高原?
在中原王朝强大的时期可以控制蒙古高原,很多朝代都有这个实力,但不能这么干。因为想控制蒙古高原就得:有人!得有人去控制吧?想控制牢那里就得驻军、移民。没有人或者人少,怎么控制?没法控制。
派大量的人去蒙古高原,时间一久,这些人就变成了蒙古人。
其实在秦朝的时候就有这方面的教训。秦朝在南越驻扎几十万军队,但在秦朝风雨飘摇的时候,这些人选择了袖手旁观,并且留在了当地,成了越人,在那里立国。
把军民迁到蒙古高原,这些人怎么生活?那里不能种庄稼,只能放牧,养牛羊马。那里还冷啊,怎么办?还能穿布衣吗?不行,得改成穿皮袄,带皮帽。带皮帽出汗热呀,怎么办?剃头!不种庄稼改放牧,饮食也得改,粮食得少吃了,改吃牛羊肉喝马奶。既然放牧了,那就别走路了,天天骑马。住哪?那里没树木,没泥土,没砖瓦......改成住帐篷。
好了,衣食住行都解决了,传宗接代的问题又出来了。怎么办?抢蒙古当地的女人。老婆抢来了,你得跟她沟通啊,就得学蒙古话,她也得学汉话。然后你们生的孩子既是蒙汉混血,说的话也是蒙汉混话。时间一长,语言就变了。但这是在蒙古,所以也得叫蒙古话。
几十年下来,三两代人,这些人就变成了蒙古人。
然后新问题就来了:这些人在当地生根发芽,娶妻生子,风俗习惯、语言服饰都发生了变化,他们还会服从中原王朝的管理吗?不可能的。当中原王朝做出危害蒙古高原的行为,他们会帮着中原还是保护高原?肯定是保护自己的新家园,蒙古高原。
这和外族又有什么区别呢?就是外族了。
实际上蒙古高原、塞外平原上的少数民族,所谓的外族、蛮族大都是这么来的。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匈奴、鲜卑、契丹......这些曾经强盛一时的周边民族进到中原以后,首先就不能再放牧了,这里的环境不适合,只能改行种庄稼。种庄稼你也别骑马了,要下马走路。汉地热,皮袄、皮靴得换,换布衣、草鞋。大热天,皮帽子肯定是不能带了。但皮帽子一摘,脑袋光秃秃的不好看,好吧,头发留起来,束起来。种地不放牧,肉和奶就少了,变成了以粮食、蔬菜为主食。
然后也是舍弃帐篷盖房子,找当地老婆,生孩子,传宗接代,语言互相影响,又产生新汉语......几十年下来,三两代,胡人就变成了***。
而且这种情况是几千年来一直在持续的,10年以后,我们这里会有几百万新***,长的很特殊:黑。拿着和我们一样的***,民族:汉。
插了这么一嘴我下面不好写了。本来我想说不论是胡人还是***,他们都会把自己现在生活的家园放在首位,会维护现在生活家园的利益。但我们这些新成员会不会这样,就不好说了,这个先搁置。咱们只谈历史。
六镇起义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件大事。
北魏是鲜卑***,后来把都城从北方迁到了洛阳。六镇是留在北方的部队。北魏迁都就是为了汉化,为了和***融合。而六镇里有鲜卑人也有***,后来他们起兵造朝廷的反。当时的局面也挺有意思,北魏朝廷是一群鲜卑人+***。六镇也是一群鲜卑人+***。然后双方打。
这就是人的本性。我们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在一起喝酒吃肉,我们在一起打仗,我们就是兄弟。以前我是***他是鲜卑人,在一起十年了,我们就是自家人。另一块土地上的人跟我们风俗不一样了,我跟他们没交情,那就是外人。人,肯定是跟本乡本土的人更亲。
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国人非常愚昧,就爱蹭骄傲:林书豪是华人,是我们的骄傲......中美开战,你看你这华人同胞揍不揍你,看你还骄傲不了。
以古代的条件,中原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在西域、蒙古、塞外、甘肃青海、云南广西......设置军事据点,联合当地人,守卫边疆。而不能大批的移民。弱的时候,把据点撤掉,退回内地。只能舍弃。
明朝末年,朝廷在辽东有军事基地,也有***百姓。实际上这些辽人最后都站到了大清一边。因为他们和满人近,和关内***远。一个公司最宝贵的是中层,辽东***就是大清朝的中层、骨干。没有辽东的移民,大清朝不会入主中原。也经常有人渲染关外***和满人之间的仇恨、杀戮。但事实是不管如何,最后,辽东的***没有跟满人玩命,而是并肩打进了中原。这就是大明朝屯兵、移民,想控制关外的下场。
漠北草原上的年均降水量低于400毫米,是于大陆型干旱气候,不适合农耕。即使是作为草原地带也不能称得上是水草丰美,之所以漠北草原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的位置如此重要,因为它与传统汉地之间存在着一条戈壁地带,能够有效的阻止汉族军事武装对游牧民族的毁灭性打击。这一点对于游牧民族***的生存至关重要,汉民族的军事武力一直以来都强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能够与汉民族周旋,全是靠着这条天然防线的保护。
(蒙古戈壁滩保护了漠北草原)
既然游牧民族靠着戈壁滩能屈能伸,成为中原王朝的边患,甚至在中原王朝式微时,成为中原王朝心头之患,为什么不能在中原王朝势力强大时,一波反推,直接在漠北草原建设根据地,一劳永逸地解决漠北游牧民族的军事潜力呢?汉民族历史上的牛人不少,我们现在想的到的对敌妙招他们肯定早就想到过,而且他们还付诸实践过,之所以形成了历史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往来拉锯作战局面,与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分不开。
与其他王朝相比,明朝是有着强烈的政治动机控制漠北草原的。北元作为明朝的政治敌手,对明朝的正统地位形成了威胁。同时,因为南宋被少数民族灭国的历史教训,明朝也常年对这些游牧势力保持高压政策。所以,对待北方游牧民族,明朝想到的办法是最多的。
洪武时,明朝国策是追亡逐北,一路追着北元的骑兵打,在北方设置了朵颜三卫,势力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兴安岭地区。明朝军队在朵颜三卫南边,又设置了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等一系列卫所。屯兵屯粮,作为进一步深入草原腹地的根据地。
(朵颜三卫位置图)
可是,朱元璋随后就发现,在漠北草原上屯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蒙古高原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气压高,海拔高,使得海洋暖湿气流无法到达高原内陆,形成了天气干旱少雨,酷暑与严寒交替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不仅仅长城沿边的卫所无法自给自足,连一向生长于斯的蒙古人都无法长期忍受这样苦寒的条件,拼了命地要往南边跑。
明朝只是在草原***建设前进基地,就已经难以为继了。后来明朝设置了九边重镇,为了给北方协调物资,还把都城迁到了北京。毕竟长时间屯兵数十万在北方边境,人吃马嚼的消费是一个天文数字。由于封建时代落后的财经制度,明朝往北方供应粮草的财政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明朝大规模北伐战争了。到了明宣宗时,明朝开始战略收缩。到了嘉靖时,防线只在长城附近了。
(蒙古高压带造成了恶劣的生存环境)
农耕民族无法在那样苛刻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可就方便了那些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本小利薄,他们赶着牛羊来到漠北草原。虽然水草不是很丰美,用来发展基本势力足够了。弱小的民族借助戈壁滩的保护在这里悄然壮大,整合形成统一的草原***,随后南下抢夺塞内***。这是他们的一贯套路。所以,中原王朝看到边疆狼烟又起,仔细一打听,原来北方又冒出来个新的部落。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既然无法长时间屯垦,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能够限制野蛮人的势力吗?
明朝人想到了断子绝孙的办法,烧野草。每到秋天,草原上的草干枯了,明朝边军就会领到一项任务,组成放火小分队,深入草原,大面积烧野草。这种做法虽然太过阴毒,但是低成本,见效也快。蒙古人被明朝人这种阴险的手段恨的牙痒痒,一波又一波的冲过来找明朝的麻烦,却经常在长城的阻击下败下阵去。
烧野草,是动了游牧民族的根本了,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游牧民族侵扰的问题,这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他们逐水草而居,常常因为牧地***发生大规模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必然会产生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核心。漠北草原一旦统一了,就不太好自己抢自己了,那么抢掠的对象只能南边的大户人家了。
所以,解决游牧民族侵扰的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放弃迁徙。这一点,明朝显然做的不够好。蒙古人来抢东西,明朝人就把城门关起来,一直和蒙古人打了200多年,最后让清朝占了便宜。
(明长城有效阻拦了蒙古人的入侵)
清朝是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的,于此也可见清朝皇帝统治水平的高超。清朝通过建立满蒙一体的统治***,间接帮助蒙古人实现了打回中原的梦想。清朝与蒙古贵族世代联姻,又通过喇嘛教与蒙古贵族建立起了利益、信仰上的共同体。除了走高层路线之外,清朝对蒙古民间社会最大的动作是划定牧场,圈住蒙古牧民的游牧范围。表面上,清朝皇帝是为了减少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实际上却是断绝了蒙古人再度形成统一***的可能。此后,蒙古人的所有争端都要带到承德避暑山庄去讨论解决,由清朝皇帝做仲裁。
这样一来,清朝皇帝只要笼络控制住蒙古高层人物,就可以实现漠北草原的长治久安了。而实际上,蒙古地区也确实在清朝时期很少出现叛乱。清朝的这种做法也在新疆做过,被称作伯克制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清朝时蒙古各部事实上的政治中心)
综合以上,以中原王朝的生产方式,是无法长期维持在控制漠北草原的军事投放的。在儒家思想下,严守“义利之辨”,封建时代落后的财政制度,收取赋税的能力和手段都很有效限,如果要施行这一烧钱策略,无异于自取死路。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能***取“辽人守辽土”的方式,彻底改变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过,明朝的国策却难以与蒙古贵族世代联姻,崇信儒家佛老的中原***也不会专信喇嘛。所以,笼络游牧民族的高层的做法,中原王朝历朝历代虽然做了不少,但始终流于表面,不如清朝做的彻底,取得的成效也就不如清朝显著了。